云岭之巅 守护幸福
■解放军报记者 程雪 通讯员 和丽光 唐国强 于津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喜讯传来那天,武警云南总队机动第二支队某中队官兵,正在执行常态化机动备勤任务。
任务间隙,中队长潘鹉行宣读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大家纷纷表示,要用青春和热血守护脚下的土地,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武警云南总队机动第二支队某中队,驻守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东旺乡崩巴村。这里的大山盛产中草药材,每年五六月,当地村民就会到山上挖草药。为了维护采挖秩序、守护村民安全,该中队官兵克服高寒缺氧、头疼胸闷等困难,将巡逻线延伸至海拔5000米的云岭之巅,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缺氧气不缺士气,海拔高斗志更高。云岭之巅,中队官兵以苦为乐,默默奉献,青春芳华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绽放。
将自己坚守的样子,刻在祖国壮美河山中
一块不大的石头,斜立在哨所旁边。石头上刻着红字: “海拔4530米,打胜仗。”
从哨所向东望去,隔着幽深的山谷,远处是连绵的山脉。当太阳缓缓升起,山顶的积雪犹如被红日照亮的翻滚浪花。
石头旁,二级上士李鑫和战友们站定。李鑫性格大大咧咧,粗黑的眉毛下,一双眼睛透射着光芒。
又是一次巡逻。早上8点,背上干粮,穿上厚重的防弹衣和头盔,他们向着海拔更高的山顶出发了。
沿着雪山向上走,氧气越来越稀薄,北风一个劲儿地往脖子里灌,挑战着身上仅有的一点热量,官兵们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
山峰终年积雪。中队长潘鹉行记得,2年前的一次大雪,整整下了7天,积雪50厘米厚。
终于抵达最高的山脊线,官兵们开始沿着山脊线徒步巡逻。天空突然下起雨来,大家裹紧了身上的大衣。“这里天气变化大,时而下小雨,时而下冰雹,还有大雾天。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的巡逻都不能断。”李鑫说。
看到武警官兵,山上挖草药的村民常常给他们竖起大拇指。每当看见这个手势,李鑫就觉得内心特别满足,“即使环境艰苦,也觉得值得”。
行至中午,官兵们迎来了巡逻路上的午饭——单兵自热食品。将水倒入加热袋,折好袋口平放,15分钟后,香气扑鼻而来。“这种感觉就像给手机充电。吃过饭,喝点热水,感觉自己又‘有电’了。”战士张冰冰说。
吃饭间隙,中队常常会组织故事会。一次分享,李鑫讲述了革命先驱夏明翰的故事。夏明翰在牢狱里坚贞不屈,写下“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的豪迈誓言。
“和平年代,生死考验少了,但考验无处不在,只有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李鑫说。那一刻,官兵们的热情被点燃。
巡逻途中,官兵背着沉重的装具,在陡峭的山坡上一步一滑地行进,雪面上留着拖了很长的脚印还有滑倒时手肘触地的印记。
在李鑫眼中,这些印记似乎是他们在雪上作画,而画布就是脚下的大山,“能够将自己坚守的样子刻在祖国的壮美河山中,是最自豪的事。”
前不久,中队制作了新一期板报,主题为“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板报右下角是一幅官兵们画的粉笔画。画上,面向巍巍高山,中队官兵庄严挺立。
武警云南总队机动第二支队某中队官兵向海拔5000多米的云岭之巅攀登。唐国强 摄
雪域高原,让他们懂得使命的意义
班长黄庆文新兵下队就来到了中队。1998年出生的他,看起来略显沧桑,稀疏的头发和皲裂的双手默默诉说着他在高原上的经历。
和很多官兵一样,来到中队,他们扛过了高原反应、晒伤脱发,却在进入训练阶段后,遇见了最难过的“坎”儿——在海拔4000多米处“冲山头”。这对官兵的耐力,是个极大的考验。
“老乡们很适应高海拔环境,如果我们不适应环境,还怎么在山上执勤呢,更谈不上保护老乡们的安全。”中队长潘鹉行说,为了增强官兵的心肺功能和体能,中队还经常在虫草山上组织基础性体能训练。
在高海拔地区完成这些看似简易的动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高海拔地区氧气不足,基础性体能训练体力消耗较大,每次训练,都让大家头疼不已。
那天,又一次训练开始了。
汗珠一滴滴砸在地面,高强度运动让黄庆文手脚麻木,身上也越来越没有力气。
潘鹉行看着大家沉重的步伐,鼓励他们:“再坚持一下!越是困难,越能锻炼人。”在潘鹉行看来,上高原巡逻,就是对大家最好的教育。
“一定能做到。” 黄庆文重新调整呼吸,咬紧牙关,继续向前奔跑。当竭尽全力冲上山头时,他双手扶膝,大口喘着粗气。那一刻,他知道,他终于战胜了自己,也没有辜负中队长的期望。
“每次训练完是什么感觉?”记者问。
“感觉肺里面有火,脑袋嗡嗡响。” 黄庆文回答。
雪域高原上,黄庆文和战友们只是众多官兵的缩影。“我们是军人,我们的战位在这里。”为了这句承诺,他们拼尽全力去坚守。
军医和平经常同官兵们一起执勤巡逻。和平见过战友们因为高海拔整夜整夜失眠,见过他们因为湿寒走路都要人搀扶的样子,也见过他们在任务面前勇敢往前冲的坚强……
在一名士兵的日记本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新时代革命军人,我要扎根高原,勤学苦练,用忠诚点亮青春,守护好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那天训练结束,天上出现了一道彩虹。官兵们席地而坐,静静地望着天边的彩虹。清风拂面,那一刻,他们感觉所有的疲劳都消散了。
在官兵们的努力下,中队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明显提升,军事训练成绩在支队一直名列前茅,他们要用新业绩为党的二十大献礼。
只要能守护祖国,哪里都是不平凡的战位
3栋棚板房、几堵土围墙。
如果不是执勤哨位和迎风飘扬的国旗,大学生士兵刘树冰不会相信,眼前的这个小院落,就是这个中队营区的全部。
从外表上看,说是营区,倒不如说是一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庄人家。
中队的训练生活很单调,早上起床“脸对脸”、一天工作“眼对眼”,在这个院落里,官兵们在自己修建的训练小场地练体能、学技能。
日复一日,刘树冰度过了新兵适应期,也在心里默默打起了退堂鼓:“没有阅兵场上的战车轰鸣,也没有战火硝烟的惊心动魄,只有繁杂琐碎的工作和独自坚守的哨位长夜。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老兵吴凡看出了他的心思,那一天他带着刘树冰和另外5名战友到海拔最高的执勤点执勤。
初次上最高执勤点执勤,刘树冰的眼前只有漫无边际的雪线。他有点想家,偷偷地抹眼泪。
中队宿营点在海拔4350米,最高执勤点在海拔5050米,多增加的这700米高差给官兵们的身体机能带来很大挑战。沿着陡峭的山路攀到山顶,几百米的高差他们往往要走几个小时。
刘树冰和战友们一步步往前走,吴凡带着他们边走边捡石子布设战地环境。“不能闲着,这里的风很大,雪很冷,一旦闲下来很容易冻僵。”吴凡就像一堵厚实的墙把孤独与痛苦挡在外面,带着战友们坚定往前走。
这一切,刘树冰看在眼里。“不一定非要铁甲轰鸣才算当兵,只要能守护祖国,哪里都是不平凡的战位。”刘树冰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高原山风寒冷刺骨,却吹不散官兵们不畏困难的信念,山上的白雪与天上的白云,映衬着官兵们赤诚的情怀。在无处可躲的低氧环境里,官兵们与孤独为伴,与寂寞为伍,他们的背影是雪中最美最暖的风景。
下山路上,刘树冰看到,道路两旁的松树笔直地生长着。那一刻,他觉得老兵吴凡和战友们就像这些松树一样,默默地坚守在这里。
前几天,走进中队驻扎的崩巴村,看到村里家家户户门口挂起的国旗,刘树冰心头涌起一阵强烈的归属感:“我们要像松树那样挺立,坚守在云岭之巅, 用忠诚和坚守护卫边疆群众的幸福与安宁!”
【强军·感怀】
坚守平凡 创造荣光
■张学斌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在人们看得见的地方和看不见的远方,中国军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
平凡因坚守而崇高,平凡因奉献而伟大。王继才,一位普通的民兵,岗位如此平凡,为什么能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成为受人敬仰的时代楷模?答案正在于如何诠释“平凡”二字。他32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坚守开山岛,以行动兑现了“要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的人生承诺,用生命书写了守岛卫国的不凡篇章。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英雄,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赞歌,擦亮了道德星空,树起了时代标杆,挺直了民族脊梁。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不凡是生命的追求。日复一日重复训练动作,年轻舰载机飞行员终于迎来第一次“放单飞”;从医70余年,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96岁时还主刀手术,赢得病人赞誉。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就在于: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项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战位有不同,但只要勇于坚守、敢于奉献,每一份平凡的工作,都能创造不平凡的社会价值;每一位平凡的人,都能书写不平凡的华章。
“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坚守平凡、创造荣光,涓滴之水必将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奔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梦征程上。
【强军·先锋】
“与装备相守是我的幸福”
■王忠 徐梓淇
从外表看崔海山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微胖身材沉默寡言,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已经被机油浸黑的粗糙双手。
走近崔海山,平凡中处处透露着不平凡。他对全旅近百种装备娓娓道来,培养了近百名中高级修理工,是官兵口口相传的“维修兵王”。
回顾军旅成长路,陆军某旅修理连一级军士长崔海山说:“我只干了一件事,修装备。”
前不久的一次演训中,某装备突然熄火,停在陡峭的山坡上既上不去也下不来,堵塞了部队作业通路。担任伴随保障任务的崔海山立即跑到装备旁,俯身倾听,迅速判明“病症”,顺利解决故障。
这一幕,对于崔海山来说,只是无数次“紧急救援”中的寻常一幕。战友们都说,装备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崔海山对装备的热爱始终没有变。
近年来,随着新配发装备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崔海山发现以往的知识和技术,已经难以满足装备维修保障的需要。
面对新挑战,崔海山重新当回了“新兵”,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他买了数十本维修专业书籍,自学了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尾气后处理单元等多项原理知识和维修技术,并探索出多种新型组训模式。
“以前的装备只需要了解清楚机械结构、油路管线,再多积累些经验就能手到病除。现在装备都是智能化操作系统,光传感器线就几十根。”随着新装备配发的速度加快,崔海山越发感到时不我待,“保障要保在前头,不能让装备等我们。”
去年,该旅高原遂行演习保障任务。如何让旅队列装的新装备,在高原环境中形成战斗力,成为摆在该旅官兵面前的一道难题。崔海山主动请缨,带领技术骨干成立攻关小组,成功让新装备在高原上驰骋突击。
崔海山说:“与装备相守是我的幸福,我将坚守战位,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