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瑞安人·最美退役军人”胡俊荣捐献遗体——
以另一种方式拥抱人世间
■缪进兴 陈 思 中国国防报记者 宋芳龙
“敬爱的大体老师(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我们将用您的身体进行解剖学习,您的无私大爱,将会一直鼓励鞭策我们勇攀医学高峰……”前不久,在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的解剖实验室,一群大学生低头静立,默哀致敬。这具师生眼里堪称“完美”的遗体背后的故事,更加令人动容。
遗体捐献者名叫胡俊荣,是一名转业军人,于今年6月7日因病去世,享年53岁。
“胡俊荣是我的班长,一起生活战斗了10余载,他的高尚品德、过硬作风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老战友杨运良这样评价胡俊荣。从军17载,胡俊荣先后获得各类表彰奖励50余次,曾4次荣立三等功。
“刚从海训场回来的他,除了牙齿和眼球是白的,其他地方都是黑的。”回忆起一次去部队看望丈夫的情形,妻子陈冬岚至今记忆犹新。胡俊荣凭借一股“流血不流泪、掉皮不掉队”的精神,刻苦训练,努力工作,从一名士兵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军官。
2006年3月,胡俊荣转业安置到妻子户籍所在地——浙江省瑞安市,先后在房管局、经信局等单位工作。前不久,单位同事在整理胡俊荣遗物时发现,写得满满当当的17本工作记录本、一张张保存完好的剪报和一摞厚厚的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的荣誉证书,就是胡俊荣的全部家当。“生前他总说忙,看到这些我终于知道他忙什么了。”翻开丈夫的工作笔记,陈冬岚泣不成声。
2016年,胡俊荣被查出血液异常,辗转多地进行治疗。2018年1月,肺部又不幸感染导致病情恶化。他开了一个紧急“家庭会议”,决定病逝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在他的影响下,妻子和儿子也分别登记成为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签订协议当天,瑞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照例问了一句:“这个协议签了,是可以反悔的。”胡俊荣的回答掷地有声:“我是一名军人,怎么可以出尔反尔!”
“任何有切口的治疗坚决不做,要完好无缺地捐出去!”签好捐献协议后,胡俊荣给自己和家人立了一条“纪律”。陈冬岚告诉记者,一次,胡俊荣颈部出现红色肿块,医生建议做手术切除,但他坚决不同意。为此,胡俊荣四处找偏方,买了外涂药膏,前前后后用了2个月,才把肿块消下去。
“本来可以插管抢救的,但他拒绝了。哪怕是注射一针止痛激素,他也不愿意。因为他知道,即将死亡的躯体,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针孔都会给毛细血管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降低遗体的医学研究价值。”陈冬岚怎么也忘不了,丈夫病重时说的最多的竟然是“不要打针、不要进icu”。主治医生张晓调对胡俊荣在治疗期间表现出的强大军人意志感到钦佩:“像这样的病人太少见了,生命的最后,不愿为自己留置各种维持生命的管道,担心会留下痕迹影响捐赠连针都不打。”
胡俊荣去世后,瑞安市人武部、市委宣传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决定,追授胡俊荣同志“最美瑞安人·最美退役军人”称号。去世当天,他的遗体被送往温州医科大学。在这里,有一名患者正等待他的眼角膜移植。